八大人覺經有別於一般的經典,沒有過長的經文,沒有艱深的文字,反倒以簡明扼要的八項覺知來闡述。使大家能夠對經文快速上手,對經義充分思惟。透過佛菩薩所覺悟的八項真理,引領我們來熏修學習,從入世到出世,從發菩提心到完成菩薩道,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寶典。

 

 

佛說八大人覺經

                      

 

為佛弟子,常於晝夜,至心誦念八大人覺:

 

  身為釋迦佛的弟子,不論是在家居士或出家眾,都應該不分白天或夜晚,用虔誠、恭敬的心來誦持八大人覺經。

 

  誦持經典要心眼並用,除了虔誠、恭敬以外,還要專注。透過眼睛讀經、嘴巴誦經,最重要的莫過於用「心」去思惟、了悟法義,再將法用在生活中。若是口誦心不行,則是被經轉;若能口誦心行,則能轉經。轉經的意思就是趣入法義,實踐佛法,亦是心不隨外境所轉之意。

 

 

第一覺悟: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,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,心是惡源,形為罪藪,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

 

  第一要覺悟:這個世間一切的人、事、物,都是受到因緣和合而有,亦會隨著因緣而滅,所以是無常的。這個國家的土地,也會受到天災地變的影響,一旦無常到來,山河也會變色,所以是危險脆弱的。我們的身體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因緣和合而有的,一旦四大不調或毀損,就會受到老病死的無常支配;宇宙大地亦是,如果四大調和的話,就能風調雨順。所以國土與生命同樣危脆,都沒有自性可得,亦無恆常不變的。所以在這空無自性的本質上,無常就是不圓滿,有漏的,是苦的。我們的五陰也就是五蘊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隨因緣和合而有,亦會隨因緣而滅去。所以五陰是受到因緣和合而假有存在,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可得,是無我、無我的。

 

 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間,都是要受到因緣生、因緣滅,生滅變化無常的支配。所以世間的人、事、物都是假名安立,虛偽不實,沒有人可以主宰的。我們的心是造業的根源,因為貪、瞋、癡熾盛,以致身、口、意不清淨,受業力牽引而來輪迴,才有這個業報身。《華嚴經》: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我們應當從生活中來了悟世間萬物皆是因緣所生,亦會隨因緣而滅。所以要學習隨順因緣的生滅,來放下自身的執著。我們身口意一切的造作,都來自於心的染淨與否。心若是有所執,必然不斷造作種種惡業。反之,心若是放下執著,自然造作出清淨的身口意善業。如果能如此觀察進而了悟的話,就能漸漸放下對世間一切的執著,遠離生死輪迴之苦。

 

 

第二覺知:多欲為苦;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,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。

  

  第二要覺知:人都會有喜樂,有欲望,尤其又有五蘊之身更甚!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對上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時,不自覺就會生起喜樂之心。眼睛貪著美麗的色相,耳朵貪著悅耳之聲,鼻子貪著香氣,舌頭貪著美味,身體貪著舒適的觸感,心識貪著外在的一切,這就是欲望。欲望是苦的本際,生死輪迴的根源。欲望是個無底洞,是個痛苦的深淵,人總是欲求不滿,當欲望愈多就會愈痛苦。欲望好比毒蛇,會吞噬我們的佛性,障礙我們的修行,到了臨命終時還執著世間的種種欲望不放,讓我們沈溺在生死輪迴的疲勞中而不自知。所以我們應該要懂得隨順因緣的生滅,來減少欲望,一點一滴斷除,到最後不再有欲望,自然能得到身心的自在,也就不再被欲望給束縛了。

 

 

第三覺知:心無厭足,唯得多求,增長罪惡;菩薩不爾,常念知足,安貧守道,唯慧是業。

 

  第三要覺知:我們總是「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」,這就是欲望作祟,我們的心是永不知足的,有百想再有千,有千想再有萬,得到愈多求得反而愈多,也就是貪得無厭。貪欲是毒火,若不懂得戒貪,就會策動身心行為造業,增長無邊的罪業。菩薩就不會這樣,時時活在知足中,安貧樂道,不貪圖欲望,唯有智慧才是正業。

 

 

第四覺知:懈怠墜落;常行精進,破煩惱惡,摧伏四魔,出陰界獄。

 

  第四要覺知:懈怠就是放任自己的個性、習性、情緒,沒有慚愧懺悔的心。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,只會檢討別人,不知道要反省自己,就會墮落在煩惱痛苦之中。我們應當勤行精進,遇到挫折、煩惱、痛苦、不如意的事情,要先反省自己是執著那個因,找到執著的因之後,就要好好地檢討懺悔,並要求不二過。這就是時時活在精進中,我們若能時時活在懺悔中,就能破除煩惱,煩惱愈來愈少,無明也就愈來愈輕,造惡的因緣也就愈來愈少,也就能摧毀調伏四魔,即天魔、煩惱魔、五陰魔、死魔。天魔外道會破壞我們的修行,障礙我們的道業;煩惱魔就是貪、瞋、癡;五陰魔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所產生出的苦聚執著;死魔是斷除生命的無常之魔。所謂「心魔不起,外魔不入」,只要我們能夠了悟緣起法,將心中的貪、癡、癡加以斷除,就能調伏內在的種種心魔,而來破除外魔的摧伏,脫離出五陰三界的牢獄,也就是脫離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輪迴,也就不用再受到五蘊、六根、六塵的束縛。

 

 

第五覺悟:愚癡生死;菩薩常念,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

 

  第五要覺悟:貪欲和瞋恚愈重,愚癡就會不斷增長,使我們的心變得昏昧不明。人愈貪圖世間的名利及物質,心量就會愈小,當貪圖不到時就會起瞋恨、忌妒、驕慢、比較、計較的心,活在憂悲惱苦的情緒中,愚癡也就愈重,不斷的墮落在生生死死中輪迴不已。

 

  為了要離苦得樂,了脫生死,我們要學習菩薩的悲願,時常將菩薩憶念於心,要有成就菩薩道的願力,也就是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。一旦發心立願,才有動力要廣學多聞,修習正法用於生活中。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,吸收他人的優點,多親近善知識,放下自己的個性、習性、情緒,讓貪、瞋、痴不斷的減少,身、口、意自然清淨,就可以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無礙。以自身的修行經歷,來教導一切有緣的眾生,放下對世間一切的執著,過著輕安自在的生活,獲得內在最大的常樂。

 

 

第六覺知:貧苦多怨,橫結惡緣;菩薩布施,等念怨親,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。

 

第六覺知:生活在貧困苦難中的人,總是怨天尤人,滿懷瞋恨,處處與人結下惡緣。菩薩廣行布施時,是怨親平等,不執著過去的惡緣,不討厭、不憎恨有過節之人。一律平等布施,不與人結惡緣,避免成為冤親債主。所以我們應當學習菩薩,要廣結善緣,培植好緣,讓心量愈來越大,包容一切眾生,才能夠做到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

 

 

第七覺知:五欲過患;雖為俗人,不染世樂,常念三衣,瓦鉢法器,志願出家,守道清白,梵行高遠,慈悲一切。

 

第七覺知:世間人最容易沈溺在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這五欲之中,不斷起惑造業而不自知。錢財是一般人普遍所追求的,這身外之物只不過是讓我們安居立業、暫時使用的,並不是讓我們有所貪圖、執著的。人有了錢財後,不自覺又會被名利心給沖昏頭,而迷失其中。五戒之一的「不邪淫」,就是專治色戒的,當人貪圖美色就會做出損人害己之事。食物和睡眠看似合理正當,然而從生活中來檢視的話,不難發現當我們貪圖口腹之欲或懈怠放逸時,往往會找很多理由來滿足自己的欲望。所以,我們應該要培養覺知力,如實了知自己的欲望和執著,遠離這五欲的過患,才不會障礙我們的道心。我們雖為世俗人,也不要沾染世間的種種欲樂,要過著像出家人只穿三衣、持鉢、法器的簡樸生活,並志願發菩提心出離煩惱執著的家,精進行在道業上,不貪著世間的一切,過著清淨的生活,將德行遠播,慈悲教導一切有緣的眾生。

 

  

 

 第八覺知:生死熾然,苦惱無量;發大乘心,普濟一切,願代眾生,受無量苦,令諸眾生,畢竟大樂。

 

第八覺知:用「五陰如苦聚,三界如火宅」來形容處在生死輪迴的眾生最貼切不過了。生在這個世間,外在有無常變異和老病死的逼迫,內在又有貪、瞋、癡的煩惱苦楚。現代人無論貧富,痛苦指數都居高不下,時而為工作所苦,時而為家庭所煩,時而為健康所憂,身為人總有擔心不完的事,如果又執著這些苦的話,那就會苦上加苦,成為苦苦。若不懂得放下一切的執著,到了臨命終時,還對世間人、事、物有所貪愛的話,一口氣不來時就會如龜脫殼、蛇脫皮般的痛苦。所以,生死就如被火燒煮一般,痛苦煩惱無量無邊就會不斷的六道輪迴。就算有幸升到天界,待福報享盡,一樣要受到輪迴的業力支配,永遠處在三界中而生生死死,猶如身處火宅,找不到安全的出口。我們要發大菩提心,普遍救度一切眾生,願代替眾生受無量無邊苦難的悲願精神,而令一切眾生,放下世間人、事、物的執著,究竟得解脫,獲得究竟常樂。

 

如此八事,乃是諸佛,菩薩大人,之所覺悟,精進行道,慈悲修慧,乘法身船,至涅槃岸。復還生死,度脫眾生。以前八事,開導一切,令諸眾生,覺生死苦,捨離五欲,修心聖道。

 

這八項的大覺知,是諸佛菩薩們所覺悟到的,因此教導眾生在生活中要精進修行,了悟世間一切的人、事、物都是因緣所生,也會隨因緣而滅,是生滅變化無常的。我們所擁有的家人、事業、錢財、健康,都只是一期的生命而已,就算輪迴再來當人,也不可能有恆常不變的人、事、物可得。任何人一口氣不來,也帶不走世間任何一樣東西,唯有能帶走自己所執著一切人、事、物而產生的業力,在依業力的深淺來六道輪迴。我們最難放下的莫過於情愛,無論是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都應該好好了悟一世緣、一世情、一世愛,把握每一個當下就好,當因緣滅去也能坦然面對而放下,心中自然沒有罣礙。若能放下對世間的執著,自然具足慈悲和智慧。無常到來時,自然乘坐法船,到達清淨的淨土。待因緣成熟時或龍華三會時,在倒駕慈航,廣度一切眾生。以前面這八項覺知,來開導一切眾生,讓眾生覺悟到有生必有死是大自然的法則,任誰也躲不過無常的支配,應該要捨離放下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這五欲的過患,好好修心養性,慢慢進入聖者的道路。

 

若佛弟子,誦此八事,於念念中,滅無量罪,進趣菩提,速登正覺,永斷生死,常住快樂。

 

若是佛陀座下的弟子,能虔誠、恭敬、專注地誦持這八大覺知,把無常掛在心中,活在感恩懺悔中,隨時放下執著。當懺悔過心清淨了也就不用再執著過去,要懂得罪無罪性,懺悔即清淨,是名真懺悔。當放下執著那一念生起,就能滅無量恆河沙的罪業,所以,常保清淨念、清淨願是很重要的。如此就能到達菩提大道,速速證得正覺,永斷生死,不再輪迴,安住在寂靜常樂中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哈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